文/Leon
编辑/cc孙聪颖
在科技行业,总有一些品牌以独树一帜的姿态引人注目,它们或执着于极简美学的雕琢、或痴迷于用户体验的精研,却始终难以转化为市场成功,魅族科技(以下简称"魅族")正是其中之一。
这家曾经推出过“国产神机”M8的手机厂商,早在2008年就开始探索智能手机形态,领先“华米OV”一大截。魅族的创始人黄章(本名黄秀章),喜欢在魅族论坛与粉丝互动,探讨技术问题、UI设计,以“极客”和“工匠精神”人设吸引了大量粉丝。毫不夸张地说,黄章是中国手机行业最早玩转“粉丝经济”的企业家,如今的那些“营销大师”都是他的后辈。
遗憾的是,由于种种原因,魅族折戟于时代的洪流,如今手机市场份额沦为“Others”,消失在主流用户的视野中。即便是被吉利集团收购后,核心业务也丝毫没有进展。
展开剩余89%吉利入驻魅族两年后,黄章胞弟黄质潘再次上位担任CEO;而黄章依然隐于幕后,官方称其“专注战略大方向和产品相关工作”。吉利+魅族的组合,非但未能实现优势互补,反而深陷于资源整合与业务推进的困境之中。
卖身吉利后,三年换三帅
2022年6月,也许是黄章的至暗时刻,那一年他46岁,魅族成立19年。
湖北星际时代科技有限公司,正式收购珠海魅族科技有限公司79.09% 股权,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、黄章均出席了签约仪式。
完成收购后,星纪时代更名为湖北星际魅族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“星纪魅族”作为品牌运营主体,李书福通过多个公司交叉持股成为实控人。同时,该公司以50%持股比例控股珠海星纪魅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;另外50%来自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,而该公司又由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100%控股,黄章的持股比例仅为9.6915%。
在接下来的三年中,吉利方面指派沈子瑜、苏静先后担任星纪魅族CEO,业绩并无起色。2025年7月末,黄质潘微博认证变更为星纪魅族集团CEO,意味着苏静的卸任。不过据企查查显示,苏静目前仍担任星纪魅族的法人。
作为黄章的胞弟,黄质潘一直是其左膀右臂,2004年便加入魅族,先后负责魅族的财务、供应链和海外业务。2020年魅族实现盈利,黄质潘主推的高端战略初显成效,于是黄章在2021年卸任CEO,将公司全权交予黄质潘掌舵。然而随着吉利的入驻,沈子瑜被任命为新的CEO,黄质潘被调任执行副总裁兼手机事业部总裁,魅族的整体战略也开始改变。
作为李书福的爱将,沈子瑜在担任星纪魅族CEO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车机产品上,其任期内发布的大多微博都只与吉利投资的极星汽车有关。当然,沈子瑜并非没有贡献,他主导了Flyme Auto车机系统的开发,将其接入到领克、极星等车机中,至少是实现了完吉利收购魅族的初衷。(详情见:吉利收购魅族:稳赔不赚?)
至于财务出身的苏静,其涉及的业务背景多为投资,主导了吉利对魅族的收购,2023年11月接替沈子瑜大概率是吉利的无奈之举。苏静任期内调整了战略方向,魅族手机又一次开始主攻性价比市场,市场占有率并无起色。
伴随人事调动的而来的,还有裁员传闻。据新浪《BUG》栏目报道,有魅族北京分公司的员工透露:“刚入职一个月就被告知解散,强制要求6月30日离职。北京就留了几个人,上海和深圳好像是全撤。”据悉,该员工拿到了2N赔偿,星纪魅族方面尚未对此事做出回应,其北京、上海及深圳分公司目前状态均为“存续”。
截至2023年11月16日,星纪魅族完成了共计四轮的融资,估值约100亿元。但结合目前的业务表现来看,IPO之路道阻且长。
雷军“偷师”、马云投资,如今沦为Others
IDC报告显示,2025年第二季度,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(以出货量及市场份额计算)分别为华为、vivo、OPPO、小米及苹果。结合此前的数据,魅族手机份额基本上在十名开外,彻底沦为“Others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米手机在二季度实现同比3.4%的增长,而其他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。说到小米,就不得不提黄章与雷军之间的渊源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两人的命运皆因魅族这个品牌而改变。
回到智能手机市场方兴未艾的2008年,iPhone尚未进入中国市场,谷歌在8月才发布首款安卓手机G1(HTC代工),市面上能够实现多点触摸的电容屏幕手机寥寥,国产厂商大多还在做按键手机。在此情况下,以MP3/MP4起家的魅族,想要分一杯羹。
出于对电子产品的热爱,黄章想要做出一款与众不同的手机。于是,魅族M8在设计上对标iPhone,成为了第一款搭载电容屏幕且支持多点触摸的国产手机;搭载定制化的Windows CE系统,可安装App,这些特点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。2009年初上市后,M8仅用两个月便突破10万台销量,被誉为“国产机皇”。
魅族M8
魅族M8的成功,自然吸引到了一些投资人的关注,雷军就是其一,他甚至买了一台使用。此时,离开金山成为天使投资人的雷军,投资了UCWeb、YY等一系列项目,魅族M8的成功让他意识到智能手机市场的巨大潜力,于是决定投资魅族。
腾讯《深网》栏目曾在《中国手机往事》一文中,详细描写了雷军与黄章接触的过程:2009年,雷军通过珠海政府介绍找到黄章,想以投资人身份担任魅族董事长,并将林斌(小米联合创始人、副董事长)介绍给黄章,希望黄章拿出5%的股份吸引林斌加盟。然而黄章拒绝了该要求,导致雷军决定亲自下场做手机。
2010年,黄章和雷军有过一段“蜜月期”。报道称当时雷军经常出入魅族总部,与黄章探讨手机该怎么做。与此同时,雷军在同年4月低调成立小米,这个事件被坊间普遍认为是雷军对黄章的“背刺”。直到8月,雷军还在微博上发过黄章照片,称其为“大名鼎鼎的J.Wong”(黄章在魅族论坛的ID)。当然,这条微博早已被删除,只存在于互联网的角落中了。
直到2010年12月,黄章才后知后觉,并且公开表示很后悔之前毫无保留地与雷军交流:“就连M9(M8后续机型)的UI交互文档都有发给他请他一起探讨。我觉得MIUI伪装成民间团队很过分,请不要在论坛发MIUI的话题。”而随着2011年小米首款手机上市,黄、雷二人的决裂已成定局。(详情见:小米的阶层跃迁实验)
或许是不甘心,黄章决定展开资本运作,与小米一决高下。2014年,魅族接受了来自阿里巴巴的5.9亿美元投资。
据说,马云曾在探讨合作时表示,希望魅族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、三年内迈进手机市场前三。于是,魅族开启了机海战术叠加线下疯狂开店的扩张姿态,与当年的精品路线大相径庭,也为其发展埋下了隐患。
为了与小米对打,魅族推出了对标红米的子品牌“魅蓝”,总裁李楠通过“青年良品”的标签成功将其打造成中低端市场的代表,成功将魅族整体销量提升到一年2000万台的规模,而其中魅蓝占比高达70%。
然而,黄章似乎对此嗤之以鼻,因为高性价比、走量意味着产品设计上的妥协,与其精品理念,更多是一种对资本运作的妥协。于是在2018年,黄章毫不犹豫地砍掉魅蓝,此举对魅族品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。另一方面,阿里也因魅族未能按约定打造阿里云OS旗舰手机而不满,指责其“背信弃义”,这都为日后阿里退出、吉利接手埋下了伏笔。
本质上,魅族的失败源于战略的摇摆,黄章负主要责任。在发展过程中,他一直在小众和主流市场间摇摆不定,慢半拍的节奏使其错过了性能比拼、影像大战等手机发展的红利期。同时,在核心技术研发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被对手越甩越远,最终又回到“小众精品”的原点。但此时,市场已经没有空间了。
吴晓波在《大败局》一书中指出,战略短视、品牌定位混乱,是品牌失败的主要原因。如书中列举的众多企业一样,魅族虽然曾是中国本土智能手机的先驱者,但在发展中缺乏长期战略,最终错过了成为国民品牌的机会。
市场还需要魅族吗?
吉利时代的魅族,还在保持每年发布新机的节奏,同时将部分研发资源投入到车机上,欲效仿华为的“鸿蒙智行”,赋能吉利汽车。遗憾的是,不论是在手机还是车机市场,如今的魅族都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。
今年4月,李书福注资2亿美元的极星汽车,宣布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,意味着其后续车型将不再搭载Flyme Auto车机系统。据最新零售销量数据显示,今年6月,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6辆。
星纪魅族官网显示,目前搭载Flyme Auto车机系统的车型均为吉利出品,包括部分吉利和领克车型。李书福曾在收购魅族时表示,要投入100亿元专攻高端手机市场,他认为吉利造手机对于打造用户生态链、构建企业护城河有积极作用。然而三年过去,魅族手机的市场份额并无起色,对于收购方吉利来说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。叠加裁员传闻,不知星纪魅族的手机业务,未来会何去何从。(详情见:用车机救手机,中国品牌要绝地反击)
黄质潘回归后,开始在微博上营销新机魅族22,宣称要挑战1.2mm全球最窄物理四等边,似乎要重拾黄章时代的“工匠”和美学风格。但时过境迁,手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,市场格局趋于固化,华为的鸿蒙系统、小米的自研芯片、OV的影像,以及苹果成熟的生态和品牌号召力,显然不是一块窄边框面板能够撬动的。或许正如雷军所言:全球智能手机的战争,已经落幕了。
发布于:湖北省启泰网-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-正规配资平台网站-第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