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点这玩意儿,到底是学生的紧箍咒,还是教育的遮羞布?
北京大学于2025年7月宣布全面取消绩点制度,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“内卷”问题的广泛讨论。
这一改革并非突发之举,而是经过数年试点与探索的结果,旨在打破“唯绩点论”,让教育回归培养人才的本质。
01
绩点为什么如此重要?
看看现实:保研名额按绩点排名,差0.1分可能就从“保研预备役”变“考研气氛组”;奖学金评定卡绩点,3.8和3.7的差距,可能就是几千块奖金和“优秀学生”称号的距离;就连找实习,有些企业HR筛简历第一眼先看绩点,低于3.5直接扔进垃圾桶。
很多大学生说:
"这哪是在上大学?分明是在'绩点工厂'里当流水线工人,产出的不是人才,是'高绩点机器人'。"
02
北大“去绩点化”改革的历程与核心内容
展开剩余76%北大的“去绩点化”改革始于2022年,生命科学学院率先推出《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试用方案》,成为首个试点院系。2025年初,北大在《2023-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》中明确提出拟完善学业评价机制,最终于7月发布通知,决定从2025级学生开始全面取消绩点,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。
学生学业情况由成绩单完整体现,各类学业评价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;课程考核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(等级制成绩不换算绩点);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,鼓励多元评价。
03
“去绩点化”改革的背景与动因
绩点引发的“内卷”困境
国内顶尖高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普遍超过60%,北大、清华更是高达80%左右,而绩点是推免保研、出国深造的核心标尺。这导致学生为追求高绩点,出现重修刷分、专攻“水课”、考前突击刷题等现象,忽视知识本质和综合能力培养。例如,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学生陈佳璐曾因担心影响GPA,不得不减少必要的数理课程选择。
教育回归本质的需求
改革旨在减少学生在“卷绩点”上的时间投入,释放精力用于科研、兴趣探索和跨学科学习,推动教育从“唯分数论”向“重成长论”转变。
04
改革的初步成效与学生反馈
试点院系学生反馈显示,改革后“卷绩点”和记忆性学习的时间显著减少,学生不再“被捆绑在成绩的战车上”,更多精力被投入到科研工作或兴趣领域。例如,学生能更早参与科研项目,或根据自身禀赋选择跨学科课程,探索发展方向。
05
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的趋势与挑战
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。
清华大学2015年起采用12档等级制取代GPA,2019年进一步减少分数捆绑;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,或取消绩点排名,或推行“等级制+综合评价”模式,共同指向打破“唯绩点论”。
取消绩点能否彻底终结“内卷”仍存争议。
有观点认为,“卷绩点”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,若缺乏多元评价体系,学生可能转向新的“卷点”。
专家指出,解决问题需破除教育功利化,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将科研能力、创新思维、实践能力等纳入标准。
总结:改革的意义与未来方向
北大全面取消绩点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探索,标志着从“筛选人才”向“培养人才”的理念转变。
这一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更包容的成长环境,也对高校构建多元评价机制、教师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愿未来的大学生,不用再为0.1分熬夜刷题,不用再为选“水课”还是“硬核课”纠结,不用再在“别人眼中的优秀”里迷失自己。
毕竟,大学四年,最该收获的不是一张写满数字的成绩单,而是“我知道自己要去哪”的笃定,和“我有能力去那”的底气。
未来,如何平衡学业评价的科学性与教育本质的回归,将是高校持续探索的核心议题。
发布于:浙江省启泰网-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-正规配资平台网站-第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